如何写好物流降本增效“大文章“?
近年来,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2014年的16.6%降至2019年的14.7%;工商企业物流费用率从2014年的8.3%降至2018年的7.9%;物流绩效水平在全球160多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6位,在同等收入水平经济体中位居前列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物流“成本高、效率低”问题仍较为突出,不能有效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,降低物流成本刻不容缓。
为推进物流降成本,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陆续出台。10月上旬,海南省发展改革委、交通运输厅联合印发了《海南省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;6月初,国家发改委、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》(简称《意见》);6月底,商务部等5部门也联合印发《关于继续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》,旨在深度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。
物流成本为何高
国家发改委、交通运输部发布的《意见》称,近年来,社会物流成本水平保持稳步下降,但部分领域物流成本高、效率低等问题仍然突出,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社会物流成本出现阶段性上升。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曾撰文表示,社会物流成本高企问题已为各界关注,但究其成因,需从体系、产业、企业与要素、体制与政策、自然地理等层面综合考虑,系统分析。
魏际刚分析,从体系层面来看,主要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、物流服务体系、流通体系、供应链管理体系、物流信息服务体系、物流标准体系、国际物流体系、应急物流体系等不完善;从产业层面分析,是产业结构、工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客观上决定了单位GDP的物流费用支出较大;从企业和要素层面说,就是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不足。许多生产流通企业"大而全"、"小而全",拥有自己的物流设施,第三方物流企业水平不高,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系统化服务水平低,尤其缺乏一揽子服务能力;体制和政策层面看,物流市场体制尚不完善,统一开放、公平竞争、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体系尚未形成,市场分割、垄断行为、诚信缺失等问题突出。地区间行政分割,缺乏统筹规划,尚不能形成发展合力,物流、快递、配送车辆等要素难以自由流动;最后还有自然地理原因,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,也影响到物流活动的成本,比如中国西部地区是物流业的薄弱地区,是未来交通运输建设和物流发展的重点和难点,需要加大投入与加快发展,但西部复杂的地理环境将增加物流基础设施的资金、人力、物资的投入,对建设技术要求较高。加之西部地区物流量普遍小于东部,项目经济效益较低,进一步加大了西部地区物流成本。
还有专家表示,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水平较高,与第一、二产业占比和经济外向度高,区域产业、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,内陆纵深广阔、地形复杂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。同时,物流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和衔接不足、物流整体运行效率不高、政策环境不完善等制约因素更不容忽视,这也是造成当前保管费用、管理费用水平偏高,以及运输费用中装卸搬运费用比重较大的重要原因。
总的来看,问题集中体现在“四个三”,即“三难”,用地难、融资难、通行难;“三多”,管理条线多、收费项目多、税收负担多;“三低”,铁水运输占比低、标准化水平低、行业集中度低;“三不畅”,基础设施联通不畅、铁水干线通道不畅、信息互联共享不畅。
政策护航降本效果初显
降低物流成本是一项已经持续推进多年的系统工程。近三年,我国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措施。从2017年起,多个物流降本相关的政策密集发布。
2017年8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要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加大降税清费力度和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。交通运输部、税务总局也在2017年连续发文,指导解决道路运输企业“营改增”后税负增加问题。
2018年5月16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,自2018年5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止,对物流企业承租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。
同年10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(2018—2020)的通知》,提出提升“铁公水”运能,推进多式联运,优化物流信息服务水平,到2020年实现货运量大幅上升。
2019年3月,交通运输部制定了《降低交通运输物流成本工作方案》,主要从结构性降本、制度性降本、技术性降本、管理性降本四个维度将物流降本工作落实到各个领域。
同年5月,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做好2019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》,继续推动大规模减税和降费进程,并提出将交通运输业等行业10%的税率降至9%等政策,航空公司民航发展基金征收标准降低一半等一系列政策。
今年1月1日,全国487个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部撤销,提高了物流关键环节的运输效率。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之后,交通运输部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,采取了全国收费公路免收通行费、免征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等政策,帮助物流运输企业纾解困难。
数据显示,近3年来,交通运输部通过可量化措施分别降低物流成本882亿元、981亿元、805亿元。9月24日,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、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文剑介绍,今年上半年全社会物流成本下降超过990亿元。
成本压缩空间仍不小
虽然降物流成本取得阶段性成果,但同时也要看到,公路、水路、铁路、海运、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衔接还不够畅通,部分领域、环节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,物流成本仍有不小的压缩空间。降低物流成本是一项持续性、系统性工程,还应坚持高质量发展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积极调动各方社会力量,找准重点,从多个角度联合发力。
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石宝林指出,交通运输行业在继续大力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的工作中,应围绕涉及交通运输行业的举措,推动“三个协同”,做好“三个结合”,实现“三个突破”,以交通强推动物流兴、百业旺。
一是加强部委、央地、政企之间“三个协同”,发挥多方合力。充分利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,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与分工协作,确保《实施意见》举措落地。进一步调动地方积极性,尤其是在“加强土地和资金保障,降低物流要素成本”等方面,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主动性,确保企业获得实效。建立政企之间的畅通沟通机制,加强政策宣贯和效果跟踪评估,确保政策精准有效和及时优化。
二是做好与交通强国、新基建、新业态的“三个结合”,把降本效果转化为发展成果。结合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,支持和鼓励试点地方和企业落实并创新降低物流成本的举措,立足更加经济高效的物流成本,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物流体系。推动降低物流成本与新基建相结合,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、智慧公路、智慧港口、智慧物流园区等融合型基础设施建设,推广运用5G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兴技术,推动运输的货物、工具、场站、单证等要素全流程在线可视、即时可控,以信息流优化引领物流降成本。此外,降低物流成本要结合新业态发展趋势,按照“鼓励创新、包容审慎”的监管原则,鼓励物流市场主体创新,通过网络货运、供应链等业态模式,引导物流“抱团取暖”。
三是实现多式联运、信用体系、平台建设“三个突破”,增强降低物流成本的持续动力。以多式联运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,构建“宜铁则铁、宜公则公、宜水则水”的运输局面,倡导更经济的运输行为。以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环境优化的突破口,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和市场退出机制,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效果,降低企业交易成本。以平台建设作为信息互联的突破口,进一步强化部省两级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与开放应用平台,打破信息孤岛,解决信息共享不足、业务协同困难、便利程度不高的问题。
还有专家指出,物流降成本具有很强的杠杆效应,通过物流降成本可以降低其他行业成本、畅通整个经济循环。期待《意见》提出的一项项措施能够继续落实落细,在助力物流行业日渐回暖的同时,带动物流成本逐步降低,让实体经济运转通畅、行稳致远。